硕督小镇(国家AAA级景区)
2024年01月27日 03时39分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【打印本文】
硕督原名“硕般多”,藏语意为“险岔口”,位于洛隆县西部,距县城约27公里。硕般多原本是西藏的一个部落,后被准噶尔占据,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征讨廓尔喀的清军大军进入西藏,民众起而响应,擒获了准噶尔所派驻的官吏。雍正四年,清朝廷将硕般多赏给达赖喇嘛管辖。这里两河交汇,四面环山,是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的一个交汇点,也是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驿站及重镇之一。沧海桑田,时间的变迁赋予了硕督镇厚重的历史,这里有清代汉墓群、十八军宿营地、硕督古城墙、民族团结树、硕般多宗遗址等历史遗迹,这里是我国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,是西藏百姓生活新旧对比的一个鲜明见证,也是茶马古道、进藏管道辉煌历史的重要缩影,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和文化开发价值。
一、硕般多宗遗址
硕般多宗曾是旧西藏噶厦政府在硕督设立的下派政府机构,其遗址东与硕督古城墙相连,南与日许河相望,西与如今的硕督镇及清代汉墓群仅一河之隔。过去,在川藏大道上,硕般多是与康定(达孜多)、昌都(恰木多)并举的重镇,因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及其复杂地形,更是兵家必争之地。作为茶马古道上重要关隘,清政府时期,还建立硕督府。在这里迎来送往,是噶厦政府官员、清政府官员、商人或朝圣者到拉萨的必经之地和休闲之地。据考证,历史上这里很早就是藏汉混居的地方,常住人口有五六千人之多。由于商贾云集,人口众多,来自内地、印度、拉萨的货物都在这里流通,本地最大的几家商人也都有自己的马帮,在康定和拉萨之间穿梭。
二、清代汉墓群
清代汉墓群占地面积约为1.2万平方米,南北朝向,东西长150米,南北宽约80米,现存墓穴150余座,有墓碑的28座。其墓丘用石块堆垒,形似长方形,残高不足1米,部分墓丘已被夷平,少量墓丘后来以石块铺砌,呈半圆形和弧形。从碑文所刻汉文内容来看,清代汉墓群的形成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三十年间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,并于2007年9月被列入第四批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是汉藏民族团结友好、和睦共处的历史见证。据传,清代汉墓群是清朝宣统二年(1910年),四川总督赵尔丰率部队对本区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然而,当部队征战至现在的那曲时,因四川发生内乱,赵尔丰被清政府召回四川,他的部分下属受命退回硕督宗政府所在地,并由于种种原因,滞留在了现在的硕督镇,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与本地居民互通婚姻并繁衍生息的格局。他们的后代遵其遗愿将其安葬在了硕督镇觉贡丁山麓,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清代汉墓群。硕督汉清代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清末时期硕督镇的历史、军事、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,对于巩固当地的汉藏民族团结,打击敌对分裂势力的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三、硕督古城墙
硕督古城墙遗址始建于17世纪初,距今约500年的历史,坐落于洛隆县硕督镇硕督行政村久工丁山麓,是因明末清初时西藏社会局势混乱,当地部落首领朗加扎西为了保护好自己的领地(主要是防止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军队偷袭和其他外敌的入侵),出资出物,发动当地贫农和奴隶依山修筑而成,城墙厚1.5米,高3—5米不等,为实墙单壁、土石结构,有5个烽火台,后来,赵尔丰的部下根据八达岭长城的特点维修扩建,因时间长久,经日晒雨淋有所残缺,现存长度约为1500米。硕督古城墙遗址气势雄伟,与高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,是洛隆县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古城墙遗址,也是整个昌都市唯一的、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墙遗址,于2013年12月成功入选第六批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