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隆县硕督镇历史文化简介
2025年09月02日 05时22分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
【打印本文】
硕督镇简介。硕督镇古称“硕般多”,藏语意为“险岔口”。清朝时期为硕督宗,1912年四川都督尹昌衡设硕督为县,1961年6月设立硕般督区,1988年4月撤区并乡改为硕督镇。硕督东邻孜托镇,南连林芝市波密县,西接中亦乡,北靠俄西乡,距离县城25公里,平均海拔3700米,镇域总面积579平方公里,下辖7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,辖区人口1066户5995人,2024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1元。作为茶马古道重镇,历史以来商贾云集、人来人往,早在元朝时期这里便开设粮店,清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稳定,清政府屯兵在此驻守。镇内目前仍留下了古城墙、清军墓群、十八军宿营地、团结树、硕督宗等历史文化遗址。藏汉文化在此不断交往交流交融,形成了特有的饮食、文化和风俗习惯,极具代表的就是硕督团结点心、硕督泡菜和硕督狮子舞。全镇清军后裔家庭19户、民族联姻家庭37户,2014年荣获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”,2023年荣获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”,评为“国家3A级景区”,2025年荣获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。
团结树:硕督镇民族团结重要象征就是团结树,一棵杨树和一棵柳树相依而生,象征藏汉文化相互交流交往交融。柳树代表女子,杨树阳刚之气代表男子。相传民族团结树由硕督镇第一对民族联姻夫妇所种,之后每到有民族夫妇联姻时便会到此处祈福,期盼爱情美满、家庭和睦,因此团结树亦称为民族联姻的“姻缘树”。
十八军宿营地:1950年11月,解放军在解放昌都后,十八军52师154团团长郄晋武率领先遣队飞夺洛隆宗,154团1营随之驻扎硕督。为严格落实毛泽东同志“进军西藏、不吃地方”的指示要求,驻扎官兵严格遵守军纪,尊重民族地区风俗习惯,大力开荒种粮,在自身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将军粮、衣物分发给本地困苦群众,在解放军的无私帮助下,当地群众与十八军拉家常,主动为他们劈柴挑水,结下了深厚军民渔水情。当听说十八军要走的时候,硕督村的群众都劝他们继续留在这里工作和生活。当部队走的那一天,群众自发为他们送行,许多群众都流下了不舍的眼泪。据了解,十八军驻扎硕督镇期间出现过粮食短缺,硕督寺十一世扎贡活佛和第六世嘎登活佛知道这个情况后,与当时硕督解放委员会副书记许振海同志联系,为驻扎在这里的十八军送去了青稞、酥油、牛肉,做饭用的大铁锅、磨青稞的石磨等生活必需品。十八军驻扎硕督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,室外的天气很冷,十一世扎贡活佛与寺庙主事商量后,把硕督寺的偏殿腾出来给部队作办公场所用,郄晋武同志非常感动,把它设为部队的指挥所。在部队离开硕督时,部队把开垦的300亩肥沃土地,一年的劳动收成免费分发给了本地群众。现如今,这几口铁锅、石磨被寺庙作为“军民团结友谊”。
硕督古城墙:硕督古城墙遗址位于洛隆县硕督镇, 坐落在洛隆县硕督镇硕督行政村久工丁山麓,西北方向约20度,距镇政府约1公里,距县城28公里,国道349主干线旁,海拔3550米。通过调查,硕督古城墙遗址始建于17世纪初(1567-1662),因当时因西藏社会局势混乱,当地部落首领朗加扎西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,主要是防止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波密军队的偷袭和其他外敌的入侵,便出资、出物而发动当地居民修筑了防御型城墙,距今约500年历史。清代末期,赵尔丰部下按照八达岭长城风格对古城墙进行了维修加固,并增设烽火台及射击孔,极具军事防御作战特点。现存古城墙长度约1500米,占地面积约为24000平方米,墙体厚度约为1.5米,高度约为3—5米,为实墙单壁、土石结构,有三排射孔,现有5个烽火台。硕督古城墙依山而居,气势雄伟,它是我市境内唯一一座历史悠久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墙遗址。对于研究当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。因此,在2013年12月,被公布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代汉墓群:硕督作为茶马古道、进藏官道重镇,历史以来均作为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和后勤保障基地,同时也是昌都至拉萨24个驿站之一。目前,在硕督镇内就有三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,分别是清代汉墓群、硕督古城墙和硕督寺,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据《清代西藏驻军的建立与沿革》一书记载,硕督镇驻军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。据考证,宣统二年(1910年),四川总督赵尔丰派一支部队对本区实行“改土归流”。然而,当赵尔丰率部队征战至现在的那曲时,因四川发生内乱,赵尔丰被清政府的一道圣旨召回四川,他的部分部下受命退回到硕督宗政府所在地驻守;当时驻扎在硕督的清军主要来自陕西及四川,驻扎初期为三年一轮换,后期无轮换时间要求,到宣统年间仍有清军驻扎在此。他们的后代遵其遗愿将其安葬在此,逐渐形成现在的汉墓群。 该墓葬群整体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3740平方米。据统计该墓葬群共有墓葬176座,有墓碑的40余座,主要埋葬的是驻防硕督一代的汉、回族官兵及其眷属和商人。埋葬职务最高的是去世于光绪10年(1881年),清武显(张明)将军(正二品),死后由千总马忠国率部下埋葬;将军墓旁边还有一座千总墓,千总为清朝武官官阶(正六品),该千总属马边营,因官兵主要来自今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,遂以地名命名为部队名。从墓碑来看,这些墓葬的年代从清道光延续至民国三十三年。硕多清代汉墓群具有200多年的历史,是各民族团结友好、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,也是清政府巩固边疆,稳定西藏社会局势的重要见证物,对于巩固民族团结,打击敌对分裂势力有着重要的意义;其次,硕多清代汉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清末时期硕督镇的历史、军事、行政管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。
硕督宗旧址:硕督宗旧址是硕督古镇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,拥有上百年历史,集旧政府办公场所、边疆治理协商重地与红色文化载体于一体。硕督在历史上亦称“硕班多”(藏语意为“险岔口”)。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川藏要道的重镇,这里曾是旧西藏政府设立硕督宗的所在地。据史料记载,元朝时此地已开设粮店;至清朝,硕督府在此建立,解放时期,曾作为十八军硕般多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。历史上的硕督商贾云集,商业贸易繁荣,不仅能购得来自内地、印度、拉萨等地的各类货物,本地规模较大的商户还拥有专属马帮。当时常住人口达五六千人,茶馆、酒馆遍布街巷,尽显古道重镇的热闹景象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相关信息